世煌 王
「我希望客人買的不是產品,是生活」
王世煌,清華大學化工碩士,馬修嚴選創辦人,曾任統一乳品事業部品牌經理、乳酸菌種公司執行長,也是統一AB優酪乳的研發者。
近年民眾的健康意識抬頭,除了健身風氣盛行外,對飲食的要求也越發嚴苛,無論是產品來源、生產過程亦或添加物的含量皆要求透明化,希望能吃的健康、安心。而早在我們為此努力之前,王世煌已搶先一步,默默做起了別人不敢做的事。
人人都說想成功就得先跳出舒適圈,但真正敢脫離熟悉環境的又有多少?這又得需要的多大的勇氣?
十年前毅然決然放棄了大公司高階領導的位置後,獨自創立優格品牌,選擇從零開始。在這過程中不乏他人的質疑與批評,甚至捲入了食安風暴,但王世煌自有一套經營企業的核心理念,在消費者、企業、農民間達到平衡,這些在被認可之前的風浪,都是使品牌理念更茁壯的養分。
品牌呈現在人們眼中的不僅僅是商品,而是王世煌在掀起這場「優格界的革命」之下的動機與意義,是一場以「善」為出發的企業核心價值。
倚奇 張
你知道台灣的桌遊店數量,是亞洲國家中密度最高的嗎?
你對桌遊的印象是什麼呢?是適合闔家同樂的遊戲?或是無聊時的消遣?
張倚奇,桌遊設計師,哿哿設計創辦人,2020 年獲選富比士 30 歲以下傑出青年獎。
她研發的第一款桌遊《咕啾咕啾》,被美國桌遊出版商 Gamewright 相中,並在全美最大連鎖書店 Barnes&Noble 販售。
從小在代理桌遊的家庭中成長的她,對桌遊產業的發展有著高度使命感。
「桌遊不僅是遊戲,更是一個串連多元領域的媒介」
張倚奇顛覆傳統桌遊的定義,希望打造具社會意義的桌遊,透過與藝術、醫療、教育等領域跨界合作,不斷挖掘桌遊新的可能性。
子碩 王
王子碩,臺南人,2014 年創辦聚珍臺灣。
抱持著對臺灣歷史及文化的熱愛,跨足科技與文史兩大領域,試圖用理工人的邏輯和技術,追尋在這片土地上被抹去的人文記憶。曾開發以臺灣歷史為背景脈絡的線上遊戲,也利用影像復原的技術將老照片上色,讓民眾有機會透過復原後的照片追憶臺灣歷史面貌。
「這是一個失去歷史的城市、住著一群失去記憶的人民」—農村武裝青年
臺灣獨特且糾結的歷史命運,造就集體記憶在各個時期的轉變中被置換。我們常覺得自己很愛臺灣,卻往往不了解臺灣,也不曾見過在這片土地上的快樂及悲傷,甚至從未想過集體記憶被不斷置換的我們,還是臺灣人嗎?
「一起把臺灣找回來」不是一個口號,也不僅是王子碩辦書店的訴求,而是從生命經驗體現的價值和使命。從科技人走到文史控,唯一不變的是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與想找回屬於臺灣人共同記憶的心。
宗翰 鄒
鄒宗翰,1984年生,苗栗縣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後於政治大學進修傳播領域。五度擔任台灣同志遊行主持,現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德國之聲記者。
「沒有這個時代,就不會有鄒宗翰的個人故事。」
2016 年,鄒宗翰與伴侶於台北市聯合婚禮結縭,持續推動婚姻平權,並在同年主持「讓生命不再逝去,為婚姻平權站出來」音樂會,二十五萬人湧入凱達格蘭大道參與,讓大眾看見乘風飛揚的彩虹之旗。
除了他鄉的平權運動,鄒宗翰更將婚姻平權理念帶回家鄉苗栗,舉辦第一屆《苗栗愛轉來平權遊行》,期許更多人能夠理解——婚姻是一種不分性別的自由、平等。
時代巨輪不斷向前,同婚為傳統的家庭概念帶來解構,同時也建構了平權的嶄新紀元。
寧 陳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人們都說被火燒過,才能出現鳳凰,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有多堅強,直到有一天你除了堅強別無選擇。
陳寧,八仙塵爆燃傷者、《15度的勇敢:塵燃女孩的900天告白》作者、歷經火紋身後開始經營個人品牌,重新尋找人生新的意義,去探尋生命的平衡。
一場八仙塵爆意外,改變了陳寧燦爛美好的一生,在花漾美好的年紀裡,他帶著傷痕與傷痛與自己和解,歷經6年
之久,他重拾勇氣,在尋找身心靈的平衡上邁進。
在這動盪快速的時代,失衡的生活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可能在尋找平衡時跌跌撞撞;可能在尋找平衡時找不到出口;可能在尋找平衡時迷失自己。近年來,陳寧致力於「身心靈平衡」的探索與研究,以自身例子及方法分享鼓舞著許多人。讓更多人認識有關燒燙傷患者不為人知一面及如何勇敢的面對挫折和無助,也在這艱難的世代裡,帶給人們一點勇敢,一點自信。
琪斐 范
范琪斐,1965年生,新竹縣人,畢業於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東吳大學法律系,後於紐約大學進修傳播研究所碩士。
曾任TVBS、三立新聞駐美記者十餘年,為資深記者暨媒體人。現為寰宇新聞台《范琪斐的寰宇漫遊》及LINE TODAY《Today看世界》新聞主持人。
爽朗而不失幽默的口條,帶領觀眾以台灣角度切入大小時事,宏觀世界每個角落正在發生的重要片刻,從金融到政治,名人至國家,范琪斐與其團隊總能以詼諧語調,帶領觀眾一絲一絲剖析眼前所見,品嚐表面以下的箇中滋味。
出身於東吳大學法律系的范琪斐,畢業後因緣際會進入報社,後來又進入電視台成為駐外記者。三十幾年間,透過在海外與當地華人的接觸、採訪重大事件、以及與名人交流的生活經驗,范琪斐逐漸養成了自己獨特一套「觀察世界」的眼光。
「美國真的太大了,有時候竟會有一種錯覺,是眼前這些浩瀚無垠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身為亞洲人的范琪斐,在與小海島台灣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爐—美國長居,起初對於文化差異、種族問題有諸多挑戰,難免思鄉落淚,但被命運被帶到在時代浪潮尖上的她,卻不斷選擇站起來,勇於做夢。
從前的使命是不斷把最新消息帶回台灣,如今范琪斐親自回到家鄉,要與觀眾一起用台灣的視角綜觀世界,從平面躍入電視,再從電視躍入網路社群,異鄉人滿載所學回到了家,要在這塊土地栽種更多種子,使得海島與世界更密切地串連起來。
雲福 譚
譚雲福,1976年生,印尼華僑,學生時期從印尼至台灣於國立政治大學留學。現為中央廣播電台外語節目部統籌暨電台印尼語主持人、公共電視印尼語主播、三立文化暨語言諮詢顧問、印度尼西亞鬥爭派民主黨台灣分會主席、在台印尼勞工聯誼會IPIT創辦人。
家鄉在華僑眾多的棉蘭,譚雲福從小就得以接觸到許多華人文化。然而「華僑」這個身份,卻使譚雲福面臨多次國族認同的困難。
自己明明是印尼人,但在印尼本地人眼中卻又不是正統的印尼人,身為華裔,可在華人世界裡也並非為正統的華人。而在印尼政策中,由於華僑善於經商、爭取社會資源,政府擔心華人會擠壓到印尼本地族群的權益,因而訂定許多門檻,使華僑相對於本地人在競爭就學名額、科系等資源時,都在起跑點不平等的狀態。
種種所陳,譚雲福一開始並不是特別喜歡自己身為「印尼華裔」的這個身份,也對印尼有些許不理解。
1990 年代末,印尼排華的氣氛達到最高點,當時譚雲福和家人也因「華裔」身份受到不少波及。正好面臨到高等教育升學的譚雲福,卻因著家人的一句話:「我們家是華人,至少有一個人要能會說中文。」選擇跨越南海,來到了台灣就學。
起初,譚雲福並不是特別喜歡台灣,但他卻在這塊土地生活的過程中,重新慢慢認識自己是誰,也看見母國印尼有許多可愛與待改善的地方。幾十年來,他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各方能力,也為建起台印友誼橋樑盡一份心,更要成為在台的眾多印尼公民堅強的後盾。
現在的譚雲福說自己已經愛上台灣,也更珍惜母國印尼,對於自己原本不甚理解的
「印尼華裔」身份,也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與其相處最佳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