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和科技快速成長,都會區的發展突飛猛進,卻使得原本資源就不足的鄉鎮地區,產生了更大的知識落差。而知識的需求和閱讀的渴望是沒有城鄉差距的,每個人都可以在閱讀中豐富心靈,在成長的過程中了多一些思考和反省的空間,找到盼望和夢想。
「胖卡數位落差行動車」計畫,以一部麵包車做為數位行動基地,三年多來走遍了台灣三百多個鄉鎮,企圖將數位學習帶入資訊較為缺乏的偏鄉地區,讓種稻的農民、在深山生活的小朋友,都能充分利用網路資源。
Puncar directly deals with “the last mile” issue, sending personnel, connections and resources to needed remote areas. It is hoped to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to digital divide and related issues. It also aims to bridge digital divide not only by channeling urban resources into country, but also by exporting existing economic values in the villages.
身兼環境地質研究者及當代地景攝影藝術家。2009年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補助,決定在2012地球毀滅前「出走」台灣,獨自進行一趟沒有時間、距離與目的地的流浪旅程,試圖去尋找另一個自我的可能性。
從哈爾濱開始,經新疆到拉薩。曾在結冰的道路上摔了車,一百多公斤的行李與機車壓在身上,也曾在無人煙的高海拔山上,遭西藏敖犬攻擊,幾度缺氧昏死路旁,流浪途中度過一次次生命的關卡。旅程中,楊哲一用相機記錄被傷害的環境與土地。希望藉此提醒人們文明與自然的平衡。他邀請旅程中的參與者在明信片上寫下對環境關心的感想,期望有一天傳達至上位者。
出生於「府城」台南,從小喜歡穿梭在城市中一條條清時代質理交錯的街區。總被家人稱為「老鼠」,因為他從來不喜歡走光明磊落的大街,逕是鑽那些黑暗蜿延的小道。「弓箭街」、「總爺街」、「米街」、「大鎗街」、「三老爺街」等都是他的最愛。
曾經為誠品演講系列、聯經講座以及「學學文創」之課程講師。投入建築教學之外,也參與多項公共藝術創作及策劃、社區營造活動、並持續進行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及文化資產保護。推動的計畫包含「國防部公共藝術案」及「華山論壇」等。
祁台穎
尋百工計劃成員。由於時代潮流的演進,許多曾存在於台灣的傳統工藝、工作,逐漸消失。於是四個就讀設計科系的年輕學子,花一整年的時間,騎著兩部摩托車走遍台灣大小鄉鎮,尋訪在時代快速滾動下日趨湮沒的100個傳統行業。他們以年輕的眼、真摯善感的心,腳踏實地去尋覓、挖掘乍看也許陌生,但曾和庶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市井工匠與職人,用文字和圖像去捕捉親身所見、所聞、所觸的一切,刻劃每一個工作者默默堅持的身影,所承繼的傳統文化,及其深植於風土民情所內含的生活智慧及工藝巧思。
張家禎
南人劇團演員。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第三屆畢業。在校期間便和王宏元共同成立【亂入】劇團,並擔任該團多齣製作的主要演員。近期代表作為台南人劇團的《K24》,其所分別飾演的Jay和Sandy風靡全場觀眾,被譽為是新生代硬底子演員。曾擔任青年劇場培訓計劃講師,深受學員愛戴。
劉國滄
建築設計師、「打開聯合工作室」的主持者。注視建築的方向與角度,異於大多數的當代建築人。他關注在地、現實與複層涵構(文化、歷史、生態、經濟)。不把建築美學視作操作建築的唯一目標,認為建築必須回應改善社會現實。無論對環境、歷史、文化、階級、材料工法、經濟等議題,都能同時納入對建築的思考裡。同時也是「藍曬圖」&「安平樹屋」的創作者!
林念慈
願景青年行動網 專案經理。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是一個以青年為主體的非政府組織,致力於推展青年志工參與與國際參與。林念慈小姐曾參與尼泊爾的服務計畫,教導當地婦女有良好的衛生習慣。
李忠勳
『飛魚 記憶 美術館』攝影師。在人生中,總是有幾段記憶是無法被取代或忘掉的, 而那些我們都希望飛魚能夠保留下來,二十年三十年,很久很久以後還能夠回憶起,嘴角揚起淡淡的笑。關於記憶的保存,正是飛魚在做的事。